坐骨神经痛的症状
 
 “坐骨神经”号称“五岳之尊”,为人体最粗大的神经,在起始部分可达2cm粗,起于腰骶部的脊髓,由腰神经和骶神经共同组成(来自腰4~腰5神经和骶1~骶3神经根),途经骨盆,并从坐骨大孔穿出,抵达臀部,然后沿大腿后面下行到足。管司下肢的感觉和运动。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径路及其分布区发生疼痛的综合征,发病时剧烈疼痛,常伴有患肢麻木、跛行,病情可延伸数周或数月,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由腰神经和骶神经成,坐骨经为支配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的主要神经干。当坐骨神经受挤压时,可出现坐骨神经痛并引起神经传导功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和运动功能减退或丧失。坐骨神经的疼痛范围位于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

坐骨神经痛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的炎症、水肿,从而产生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所分布区域内月要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原因不明,临床较少见。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由邻近病变的压迫或刺激引起,病因以椎间盘突出最常见腰椎间盘突出后,神经根附近组织病变,对坐骨神经产生机械性压迫;腰椎间盘与其周围相应的组织动态平衡失调,导致局部组织粘连、增生、瘢痕、卡压、牵拉坐骨神经,导致腰腿痛等症状。
 
中医中药综合治疗坐骨神经痛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有针灸、中药治疗、推拿、牵引、康复等。中医药治疗是当前临床治疗坐骨神经痛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方式 , 其效果得到了临床认可 , 近年来中医药多种治疗方法的复合治疗使用率也明显增加。

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腰股痛”“腰腿痛”“筋痹”“痹证”等范畴,多因肝肾不足,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外伤、跌扑、劳损,导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不通则痛;局部气血阻滞不通,肢体失却濡养,不荣则痛。《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日:“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者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之争,故腰脚痛”《医林改错》提出痹为瘀血所致,跌扑损伤,伤及筋脉,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而导致腰腿疼痛。故治宜补益肝肾、活血化瘀通络。

针灸治疗

 针灸具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散寒祛湿的作用,同时针刺具有镇痛消炎的作用。 针灸取穴:腰夹脊穴、环跳穴、患侧承扶、阳陵泉、委中、足三里、承山、昆仑、悬钟、风市、气海、肾俞,操作: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在下,患侧下肢屈曲在上成90°,环跳穴直刺2~3寸,余斜刺或直刺0.5~1.0寸,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每日治疗1次。针刺腰夹脊穴可改善局部的循环,缓解神经根周围的炎性刺激;环跳穴:解剖位置在坐骨神经干的分布区,环跳穴是足少阳与足太阳的交会穴,一穴通两经,具有较好的舒筋止痛功效;承扶、委中、承山为膀胱经腧穴,具有舒筋活络,利腰腿之功;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八会穴之一“筋会”,与承山、承扶相配,可加强舒筋通络之功;足三里能防治多种疾病,是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针刺足三里具有通经活络、扶正祛邪、补益气血等功效;昆仑宣通气血,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悬钟具有舒筋脉之功,主治颈项强急、落枕、腰腿疼痛及坐骨神经痛等;气海为全身经气汇聚之处,具有补肾气、理三焦,平衡阴阳,调一身气机之功效;气海穴具有促进损伤神经周围炎性水肿消退的作用,可松解痉挛的肌肉,改善损伤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髓鞘及轴突的再生,恢复营养神经肌肉的功能,从而减轻疼痛坐骨神经痛的主要机理是机械压迫神经根及化学性神经炎致神经根损伤、缺血、水肿;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代谢产物积聚刺激神经末梢而出现疼痛。

研究表明,针刺可引起神经细胞释放内啡肤,发挥与吗啡类似的止痛作用,针刺可使其周围的血管扩张,从而加速局部血液循环,炎症、渗出及水肿可得到改善,缓解神经根压迫症状。

中药外治内服:

​ 中药外敷:药物:侧柏叶、大黄、黄柏、薄荷、泽兰、延胡索、乳香、没药、秦艽、川乌、红花、伸筋草、海风藤、牛膝。将上述药物研碎后以食醋调匀,以纱布包好,加热至40~60 度后外敷下腰部,隔日换药一次。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中药药物具有温经散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以醋加热后,直接外敷患处,使药物通过热敷的渗透作用直达病所。中药外敷方中川乌祛风除湿,延胡索、乳香、没药、红花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牛膝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大黄外用破血瘀、消肿毒,侧柏叶清热凉血,黄柏清热燥湿、祛瘀散积,泽兰活血化瘀、利水消肿,薄荷清风热、消肿痛。

​中药内服:独活寄生汤最早出自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 方中的独活、桑寄生可以祛风除湿 , 疏络止痛、有效驱寒 ; 杜仲、牛膝可以有效的补肝肾 , 强筋骨 ;秦艽祛风胜湿 , 党参健脾补气 ;防风、细辛、肉桂通利血脉, 温里祛寒;甘草为使, 调和诸药。

​文章内容适合一般参考使用,需明白每人体质有所不同,任何疾患务必应亲自咨询合格的医师做专业诊断与治疗。
​资料来源:http://www.xindb.com/news/xunyiwenyao/2017/0613/19269.html

以上内容转载自网络,若有版权相关问题请电邮 contact@natureconceptcm.com 与我们联系!